在科技領域,我們常常看到優秀的實驗室成果,但如何把這些成果變成市場上受歡迎的產品,這是個世界性難題。
今天,我們就來看看兩個全球頂尖的解題高手——斯坦福大學的技術許可辦公室和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協會。他們的成功經驗,對我們開展中日技術轉移工作有著重要啟發。
斯坦福大學:專業的“技術紅娘”
斯坦福大學在1970年做了個創舉——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(OTL)。這個辦公室就像個專業的“技術紅娘”,專門幫學校的科研成果找“婆家”(企業)。
他們是這么做的:
· 教授專心搞科研:教授們有了新發明,只需要在線填表,剩下的交給專業團隊
·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:辦公室有專門的技術經理人,負責評估技術價值、申請專利、尋找合作企業
· 不是誰給錢多就選誰:更看重企業能否真正把技術變成產品,有時還會支持教授自己創業
這種方式特別成功,后來麻省理工、加州大學等都跑來學習。現在,全世界很多大學都在用類似模式。
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:企業的“外援研發部”
如果說斯坦福是高校代表,那么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協會就是研究機構的典范。這個成立于1949年的機構,專門幫企業解決技術難題,特別是幫助中小企業。
他們的特色是:
· 專注實際需求:不做“紙上談兵”的研究,只研究企業真正需要的技術
· 細分領域的專家:旗下有74個研究所,每個所專注一個領域,比如有的專攻圖像處理,有的專注智能工廠
· 全球化布局:不僅在全德國有分支機構,在美國、中國等地也設有代表處
這個機構有多厲害呢?連中國制定“中國制造2025”戰略時,都專門邀請他們擔任顧問。
給我們的啟示
從這兩個成功案例中,我們總結了技術轉移的三大關鍵點:
1. 需要專業團隊:技術轉移不是科學家業余時間就能做好的事,需要專業人士全程跟進
2. 要以市場為導向:技術好不好,最終要看市場認不認可
3. 要有全球視野:好東西應該走出實驗室,走向全世界
免責聲明:本站轉載自媒體的資訊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,僅供參考、交流。若轉載或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"稿件來源"。















